Friday, December 22, 2006

イノベーションを生みだす力

這幾天翻完這本文庫本 如果光看出版日期 這本書可算是回到未來 因為書上印的出版日可是顯示著2007年1月10日

這是大前研一旗下的BBT最新推出的系列叢書之一的其中一本

這本書的主題是創新的來源

本書的作者共有兩位 竹內弘高 曾和野中郁次郎合著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 現在是一橋大學國際企業戰略研究科的科長(i.e. 系主任) 楠木建是一橋大學的博士 在一橋畢業之後一直呆在一橋大學服務

這本書取材自BBT原先播放的電視節目 全書內容共分三大部分 其中第三部份關於針對Porter賞企業得主的訪談 前兩個部分 分別談到創新和創造力 (竹內弘高) 第二個部分談的則是創新的新典範 (楠木建)

第一部份 分別提到知識基礎觀點 主要是SECI model的說明 還有創新的來源 對於熟悉此一題材的人而言 所談到的都是一些基本概念 但是對於剛想要進入創新這個領域的讀者而言 對這領域一些關鍵概念的理解 應該仍能有些啟發的作用

第二部份 其實主要就是在談企業如何透過創新來實現 "去商品化(commoditization)"的問題
技術進步和新興市場的參予 使得企業的產品越來越容易就陷入商品化(價格)競爭的困境
為了跳脫單純依靠成本/價格競爭的困境 作者先從Christensen的disruptive technologies概念來指出不同型態的創新 接著作者再歸納出四種不同的創新類型

這個部份比較特別的觀點應該是其中 作者利用積分和微分的概念來思考這類別創新和性能創新 這兩個部份 其中(產品/服務)類別創新 屬於創積分的思考 ; 性能創新的部份則屬於微分的思考

在這個部份 作者也提出了 visibility trap的概念 這樣的概念或著可以視為organizational inertia 或著是 capability rigidity 這類概念 在創新管理領域的新說辭 本質上都是在談企業因為本身因為習慣 或著視野的侷限性 所造成本身在發展和成長上的局限和僵固性

一如其他文庫本的書籍一樣 這本書深入淺出地提及了屬於創新管理領域的概念 當然也可以讓我門理解日本學界對創新管理的認識和見解 還有Porter賞獲獎企業對於當前企業競爭和創新管理上的一些看法

Reference

竹內弘高 楠木建, 2007, イノベーションを生みだす力, 東京: ゴマブックス株式會社

Wednesday, December 20, 2006

一種商業模式

談一下 大前研一經營的事業

離開 麥肯錫日本分公司之後 大前研一本身就成為一個十足的個人品牌 這幾年陸續在經營策略, 全球化, 企業改革, 生涯規劃等議題發聲 幾年前還有參選國會議員的紀錄

這幾年除了 他除了寫書比生孩子還快之外 他自己也經營了 Ohame & Associates Group 旗下的事業分別包括管理顧問和遠距教學(BBT)

其中BBT主要是透過衛星電視 網路等方式 來提供經營知識 除了提供遠距教學的MBA課程之外 其中還另外和澳洲Bond大學合作開設搭配遠距教學的MBA課程

最近BBT也開始出版一系列的文庫本- 內容主要是取材自旗下的電視節目的內容 當然這很明顯的也是屬於一種綜效的發揮 而相對於報名遠距教學的昂貴費用 購買這種文庫本的費用自然相對低廉許多

很明顯的 我們也可以把大前研一所經營的這些事業 視為其理念延伸的一種方式

實際上在整個東方社會裡面 要有像大前研一這樣有國際市場曝光性的個人並不多見
更多的是以面對區域市場為主的個人

專業分工的發展 讓人們有機會透過專業的學習 搭配本身的經歷和包裝 成為個別的商品
技術的應用更讓這些有心經營的個人能夠透過不同的媒介 來擴大本身實際或潛在的市場空間

以個人為基礎的經營方式 不論最後走向大前研一 這種集團化的公司經營 還是用獨立接案的形式一個人的專業能力和他所能帶來的經濟效益 以及社會網路/社會資本對於這些收益來源的影響 相信都會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Wednesday, December 13, 2006

也是一種反省?

在The Economist 網站中有關商業教育的部份 最近出現了一篇"MBAs for Sale"的文章

裡面主要是一個加拿大Concordia 大學的退休教授對於若干商學院所推出的"高學費 低畢業門檻"的不滿 文中所舉例的課程 都高達美金9000以上的水準, 而作者本身也對用不到兩年時間取得MBA學位的畢業生有所質疑

當然 高學費是否代表低畢業門檻的 實證分析 還有待進一步的驗證 不過 敢做這種題目的人 應該不多吧 :]

另外一方面 學習時間的長短和畢業生的表現的相關性 同樣也有很大的爭議空間

或著我們應該問 一個MBA畢業生的表現究竟要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衡量 才能進一步驗證上述的說法呢?


Reference
News from the Schools, The Economist, Dec. 8, 2006

Sunday, December 10, 2006

Third JIBS/AIB Papaer Development Workshop, June 22, 2006, Part II

剛發現 參加這個活動所寫的一點筆記 主要是主持人(Helen De Cieri)的一些綜合意見

這個workshop 主要是針對寫 journal paper的討論 在此英翻中一下 我自己筆記的內容 整理如下

1. 資料和理論論述應當吻合

2. 列出訪談的問題( 我個人覺得這應該是在必要的時候才會放吧)

3. 利用圖表做適當的說明

4. 在動筆寫文章之前 先確認好想投的期刊為何 (期刊的尋找 不外乎是從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和該期刊的 Aim and Scope 來判斷)

5. 專有名詞(變數)的定義 變數的衡量方式和敘述 都應清楚說明

6. 厘清變數間的關係

7. 在解釋文章貢獻和研究本身之所以引人興趣的時候 應該從回答WHY和WHAT的問句來設想 而不僅只是說明某項工作以前沒人做過

8. 在文獻引用上 盡可能地以期刊文章為主

9. 不要用描述研究限制的方式來做為文章的結尾

10. 將資料結合在理論之中 但是要避免只是單純(不必要)的描述

Third JIBS/AIB Papaer Development Workshop, Part II

剛發現 參加這個活動所寫的一點筆記 主要是主持人(Helen De Cieri)的一些綜合意見

這個workshop 主要是針對寫 journal paper的討論 在此英翻中一下 我自己筆記的內容 整理如下

1. 資料和理論論述應當吻合

2. 列出訪談的問題( 我個人覺得這應該是在必要的時候才會放吧)

3. 利用圖表做適當的說明

4. 在動筆寫文章之前 先確認好想投的期刊為何 (期刊的尋找 不外乎是從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和該期刊的 Aim and Scope 來判斷)

5. 專有名詞(變數)的定義 變數的衡量方式和敘述 都應清楚說明

6. 厘清變數間的關係

7. 在解釋文章貢獻和研究本身之所以引人興趣的時候 應該從回答WHY和WHAT的問句來設想 而不僅只是說明某項工作以前沒人做過

8. 在文獻引用上 盡可能地以期刊文章為主

9. 不要用描述研究限制的方式來做為文章的結尾

10. 將資料結合在理論之中 但是要避免只是單純(不必要)的描述

Tuesday, December 05, 2006

Books about Research Methods

初心-Why do you do that ?


忘記是誰說做某些事情愈到挫折的時候 可以回頭想想 當初做這樣選擇時的念頭

此刻 讓我回想起自己在20歲左右 決定了自己在工作選擇的大方向 雖然這兩個大方向之一都還沒真正實現過 (這時候腦袋的畫面 竟然是五專第四年窩在自己的宿舍裡 自己對自己未來方向的設想)

一開始不想呆業界太久的原因 其實是很不喜歡 那種好像非要到酒店舞廳應酬喝酒才能作生意的習慣 所以沒有打算在所謂的業界呆太久 雖然最後我所從事的工作實際上喝酒的機會幾乎等於零 但是偶爾還是有些應酬活動 不過至少都不是那種舞廳酒店的場合

當然更不用說 我自己不是那種業務性格的人了

總之 當時是因為那樣的原因吧 然後在年輕的時候 看了一些所謂的企業家傳記和一些談經營管理的書籍文章 所以能夠理解好的老闆(經理人?)對企業經營的重要 但是想到自己也是懶人非創業性格 加上要成為專業經理人 實在太難 在那時候就已經把學術研究當作自己工作的選項之一了

現在回想起來 這個原始的念頭有點好笑 -希望自己以後能夠培養出有責任的經理人 這個責任不是說不能讓公司賠半毛錢(當然 不讓公司賠錢這很重要) 而是能夠對自己的專業和員工負責 而不會因為有了權力就忽視了公司和員工的權益 也就是說 他不是一個明知公司沒賺錢 還大花公關交際費的經理人 他也不應該是一個不知道人力配置有問題時 仍只因昔日情誼而因人設事的經理人 諸如此類

當然 從我開始自己探索的學術研究這個行業的過程中 (是的 幾乎都是自己摸索的 中間有實際幫助的老師輩人士 屈指可數) 也慢慢知道這個行業的非理想化或著說屬於它實際和弔詭的一面

畢竟有太多的不平衡是被預設的 有太多時候 頭銜所帶給人們的印象是嚴重外溢的 而這些都是一個剛進入市場的初學者 所不容易扭轉的 除非你一定程度的努力和加上來自圈內人適時的"保護"

走筆至此 讓我想到了 這樣的保護是不是就是所謂 師徒制所隱含的某種意涵? 只是我們沒有人能夠保證 這種師徒關係之下 為人師者和後學者究竟是否能稱職地扮演各自的角色而已

或許學術研究工作 被過去的理想性包裝的太高尚 而讓人們有意無意的忽略這畢竟也只是360行之ㄧ而已

按照 人類行為的習慣性退縮 通常愈到這種非自己所能處理的阻礙 不是選擇離開就是沉默
其實截止目前為止 我自己對於過往遭遇和挫折的反應 也還真是如此

環境和工作的不如意 一旦累積到一定的臨界點的後 按照一個知我甚明的前主管的說法 就是選擇性的躲避 或許很多人也是如此吧

當然我知道 我還是得走完這一個過程 只是想到還是得面對這種既定的不平衡 我不知道我當初從事學術工作的熱忱能夠延續多久 又或著我是不是有機會能發揮這樣的熱忱了?

Monday, December 04, 2006

You can be the examiner, too.

下列名言 任何人讀熟之後 皆能勝任論文審查委員的工作 各提問皆有附帶不負責任之評論

1. 研究的原創性還有新穎性在哪裡

咦 文章通常都會有寫 不會看嘛? 或著說 我已經證明他是新的 提問的人既提不出反證就直接這樣說 那是逼著報告的人壓著審查的人 一篇一篇對照嘛?

2. 論文談A種觀點或立場的研究 你從B的觀點或立場來提問

問題是 如果B的觀點本身就能變成一本論文的話 我這A的觀點到底是要做還是不要做呢?

3. 挑剔一下 寫作

通常這也無可厚非了 至少比直接說你寫的東西不能看好太多了
比較令人擔心的是 最好是真的有看過全文才這樣說
還是當成反射 只要是英文或非母語人士寫的東西 一律先來這句
另外一方面 就是做為讀者本身自己的程度了

結論是 如果真的做一個負責任的審查人 請不要在沒把握看完全文的情形下 就同意擔任審查
如果還是要擔任 提問的時候 務必分清楚 針對大方向的建議和針對論文本身建議的不同
我想 這樣做 這不僅是對自己負責 也是對被審查者起碼的尊重

不過 如果堅持這種立場 大概以後審查他人作品的機會 會相對地少很多了吧 :]

Wednesday, November 29, 2006

How to reject one's job application by email

收集我在應徵學術性工作時所收到的拒絕信,當然這不包括了所有我收到的拒絕信 T^T

1.

"On behalf of our President Professor OOO and all members of the Faculty Recruitment Committee I would like to thank you for sending us the documentation on your background and your interest in OOO. We highly appreciated the documents you have sent, and also the obvious investment you made in a very thorough preparation.

We have now carefully reviewed a very large number of applications for faculty positions and regret to inform you that we do not intend to pursue your application further. This is largely a question of perceived fit with the School’s needs rather than a question of your particular background or qualifications – both of which are very strong.

We would like to thank you again sincerely for your interest in esmt as well as for your patience, and wish you the very best for the future."

2.

"The search committee has now very carefully studied all applications, and we have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we will not continue this procedure with you. Please be aware that we received many very high quality applications this year, so we have decided to concentrate on those candidates that display the best fit with our department's needs. Therefore this decision does not indicate that we do not appreciate your qualifications."

3.

"I acknowledge receipt of your formal application for the above position, and advise that the Selection Committee met recently to shortlist candidates for interview. I regret to advise that you were not successful in reaching this shortlist.On behalf of the Committee may I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thank you for your interest in the advertised position."

4.

"With respect to your case, the committee members were impressed with your candidacy, but others expressed some reservations about it. In our recruitment process, we seek consensus in the recruiting committee before moving ahead with any offers for a campus visit to OOO. Regrettably, we were unable to obtain this consensus in the case of your candidacy, which means we will be unable to invite you for a campus visit.If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this decision of ours in more detail, I would be happy to answer any questions you might have, either by phone or email."

5.

First of all let me thank you for your application to OOOOOO. We analyzed with great interest your cv and associated information that you sent us and we were very impressed by the quality of your application.
However, considering our objectives in terms of more specific areas of research and teaching and the global evaluation of all applications that we received, we will not continue with your application in our recruiting process.
I would like to thank you the time and effort that you spend in this process and I hope that in a near future we will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explore the possibility of establishing a relationship with you.

6.
Thank you for your recent application to the Instituto Madrileño de Estudios Avanzados en Ciencias Sociales (IMDEA Ciencias Sociales). We received over 200 applications and the average level of applicants was extremely high. Although at this point we regret to inform you that we will not be offering you a position, we wish to emphasize, apart from the two reasons just stated, other considerations that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our current hiring decision and that we explain below.
The Board of Patrons of IMDEA Ciencias Sociales instructed a hiring commission with a set of clear criteria, which included the following:
(i) To give priority to senior over junior appointments, on the idea of "jumpstarting" the Institute with clearly identifiable names;
(ii) To give priority to applications from abroad, over applications coming from the rest of Communities in Spain, over applications coming from Madrid itself. This is meant to implement one of the main goals of IMDEA, namely, to increase the number of researchers in the Madrid Autonomous Community; and
(iii) To give priority to permanent over visiting appointments. Again, this follows the idea of getting started with a set of researchers that will clearly identify themselves with the Institute.
On the other hand, we view these guidelines as part of the preliminary stages of the Institute, and we anticipate that priorities, as happens in any academic institution, will change over time. First, it is our intention to continue to be active in the senior market, and to participate in the international junior job market. We shall follow the standard procedures there and will invite junior applications. Second, one important aspect of IMDEA will be its collaboration with the other academic institutions in Madrid. In particular, we are already working on the exploration of channels through which researchers affiliated with the different universities in Madrid will be able to also collaborate with IMDEA. Finally, once a core of permanent faculty is achieved, we anticipate having an active program of visitors.
Once again, we thank you for your application and look forward to being part of an active research environment in Madrid.

Saturday, November 25, 2006

安岡正篤


早在十幾歲的時候 就看了收錄在遠流所出的一套歷史叢書(就是封面有黃紅等顏色搭配的那套)當中一本由安岡正篤所寫的書

說他是思想家或哲學家? 好像也不太像 因為它所提的很多東西 其實都是中國古老的歷史經典 或著從把他當作一個鼓吹人們要修身養性的長者吧

今天買了"安岡正篤一日一言" 也算是一種對自己的提醒吧 雖然我只能看得懂漢字和有限的日文

其實裡面很多想法的出發點 不外乎以儒家思想為基礎 當然 我會自動跳過一些 從現代眼光看起來其實是比較偏頗的說法(主要是在女性角色的部份)

當然 裡面也有些想法 或許過於理想化 但是至少可以當成自己面對人生和磨難時 修身的參考了

Wednesday, November 22, 2006

研究活動の不正行為への対応のガイドラインについて

可能是因為剛好事件發生的時候 人都在日本 加上本身對這種問題都比較會多看兩眼 所以覺得有必要把日本處理違反學術倫理事件的作法 稍微紀錄

除了論文內容的抄襲之外 在日本最近出現的所謂的"研究活動的不正行為" 主要包括有經費報銷和資料造假的問題

事實上 在日本這種相對重視層級關係的社會環境(雖然已經逐漸式微) 研究室裡面的輩分和倫理關係 往好的方面發展是可以對後進產生相當程度的引導作用 反之 就會成為變相的腦力壓榨了

雖然 日本的高等教育體系當中 研究室和講座的概念 應該也是源自於歐洲 而且也即將廢止 但是我覺得這個概念如果能妥善經營的話 在整個研究室的風氣走向沒有朝向僵固化之前 會對研究成果的累積和分享 有一定的加分作用 只是在僵固化和彈性之間的拿捏取捨 就是一門藝術了 :]


Reference

文部科學省, 研究活動の不正行為への対応のガイドラインについ

Friday, November 17, 2006

Steve Jobs的演講

嗯 這篇演講稿的內容 應該算是一年前的當時的話題新聞了 不過即使現在回過頭來看 整篇講稿的內容還是很有意義的

從成長經驗 創業的成功與失敗 談到生老病死

雖然 運氣和機會 還是所有成功人士本身也很難說的準的東西 但是 至少這篇講稿還是強調一些讓人在灰心沮喪的時候 還可以對自己保持些許期待和希望的元素

早年的生活經驗看似艱苦 壓抑 但是這些經驗和自己日後發展的關連性卻是緊密的可怕

成功的光環和失敗的打擊 能夠對自己在人生方向上能有多少啟發 卻又是因人而異的 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擁有相同的機會 除了我們只能一在反覆地安慰自己或別人 be ready for yourself

身體健康的重要自然更不用多說了

"Your time is limited, so don't waste it living someone else's life. Don't be trapped by dogma — which is living with the results of other people's thinking. Don't let the noise of others' opinions drown out your own inner voice. And most important, have the courage to follow your heart and intuition. They somehow already know what you truly want to become. Everything else is secondary."

這一整段 其實就是在告訴人們不要活在別人替你定義的人生 說實話 這還真的不容易
因為就算你自己定義的是某種形式的人生 總是有人會從不同的角度來把你看作是另外一種他們眼中所認知的形象和角色 而且在追尋自己所定義的人生之前 總不免要遭到旁人眼光的指點和質疑 光是承受這份質疑和跳脫別人認為你所應該扮演的角色 就不知道要有多大的勇氣

然而 這過程中的承擔和異樣眼光 或許就是每個人在選擇自己道路時 所必經的過程

回頭想想 自己想擁有怎樣的人生經驗 或許清楚 即使未必能有這樣或那樣的機緣和運氣 但是這一路上的摸索和學習 或許就是人生這一遭最大的收穫了


Reference

'You've got to find what you love,' Jobs says, Stanford Report, June 14, 2005

Wednesday, November 15, 2006

Strategy as Distributed Phronesis

I just heard Professor Nonaka's presentation about "strategy- as-distributed phronesis" at JAIST Forum 2006.

Because this work is still working in progress, there is no particular hard-copy or electronic file for further dissemination yet, except one Japanese article published in Hitotsubashi Business Review (Nonaka & Toyama, 2005)


I came up following ideas through the presentation as follows. I believe some omissions were made incidentally, while other conceptual discussions may interest for developing this potential master piece. (The page number mentioned is corresponding to the number appeared in the handout)
1.In the second slide, the description about "Evolutionary Economics" may mislead, the description is more like bounded rationality, rather than evolutionary economic, even that may similar as path dependence that proposed in the filed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 I wounder a description about evolutionary process of organization routines under the consideration of path dependence, may be an more proper statement or other one may refer from Nelson and Winter (1982).

2. While we mentioned about phronesis, it is more like focus on the individual or a group of top executive, unless the ideas of strategy as the distributed phronesis solely focus on the leadership at the top executive, one inevitable inquiry would be how to transfer or spread that kind of practical wisdom to others with and beyond the organizational boundary.
If one only looks at the case of 7-11 Japan, it's more likely imply so called phronesis is capable to be found or presented at the front line and shop floor, but most content of the presentation put more concentration at how those company leader or founder think, that may confuse the applicability of "strategy as the distributed phronesis

3. On Page 4, it mentioned phronesis "can acquire only through high quality direct experience", a following inquiry one may ask would be "how to identify or just which kind of experience are capable to treat as high quality" and how to gain/access them? Apparently these two questions could be the following work for one expect to develop the phroneis based view.

4. On page 10, it mentioned to use language/concepts/ narratives, could it's possible to be any hand on experience or effective routines to do that? or the phronesis based view just discern these differences but focus on more qualitative approaches?

5. On page 12, only timing and emotion have put into consider for making political judgment, may it miss the idea of political dependence between one making the judgment and those may be affected by that judgment? or one may doubt that could judgment maker ignore the power / political dependence among others for making that judgment?6. On page 19, co-creation may more close to the real world rather than creation, if we consider the context of service delivery process, or case of 7-11.

Note:

I found the the presenation material has prsented at Executive Academy, Vienna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ustria on October 12, 2006. Those who may interest his presentation can try to access:

http://www.executiveacademy.at/executive-academy-mainsite/images/?item_id=36754

Reference

Nonaka, I. & Toyama, R. 2005. Strategy-as phronesis. Hitotsubashi Business Review, Winter, 88-103. (In Japanese)

Nelson, R. R., & Winter, S. G. 1982. 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 MA: The Belknap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s. Concurrent release at http://derchao.wordpress.com

Saturday, November 11, 2006

好貴的一張名片

從嚴格的角度來講 這只是一張退休老先生的名片 一個名譽教授的頭銜 或許也不能反映他退休前的成就

要是沒有他當初成立 知識科學研究科 可能我連念博士學位的機會都沒有吧? 事實上 雖然入學的時候 他已經離開JAIST了 但是還是有很多人似乎是衝著他是這個研究科成立者的名號 慕名而來的吧

如果不是在唸碩士的時候 老師還拿著他和竹內弘高合寫的那本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或許我祇會在學術期刊上看過他的文章而已

如果不是五年前 在台北的日本教育展 看到海報上寫著他的大名 我大概也只能從paper的閱讀上 知道 JAIST 這個學校 而沒有機會成為JAIST裡面第一個唸知識科學博士班的台灣學生吧

當然 在我入學之前 也早已知道他離開JAIST 回到一橋大學 即便想接受他本人的指導亦不可得
但是能在 好像似乎或許 有機會畢業之前 聽到一場他本人的簡報 也舉手提問 這樣或許也算是彌補自己心中小小的遺憾了

只是這張名片就彷彿是用我在JAIST的費用所換來的吧 所以說他是一張好貴的名片也不為過了 :]

回過頭來想 在日本這幾年感謝還校方還有提供一些獎學金的支持 使得整個學費的開銷控制在70萬日幣以內 三年內的總體費用應該沒有超過一百萬日幣 也算是減輕不少壓力 雖然有時候會覺得放棄Australia National Unviersity的offer有點可惜 但是想到老天的安排自有其用心與巧妙之處我自己也稍微釋懷了 

寫到這裡又想到 今年在北京見到了Jay Barney, Arie Lewin 還有好些原本只在paper上看過大名的人 也算是讓我在有點沉悶的生活裡 有些不同的經驗和體會了


p.s. JAIST= Japan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日本 國立大學法人 北陸先端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

這應該是名稱最長的日本國立大學之一 了

Tuesday, November 07, 2006

如何成為偉大的人

最近一期的的Fortune 裡面的主題談到如何成為一個偉大(或著說成功)的人?

總結來說 就是有紀律的練習 (disciplined practices) 或許更白話的說法是 持之以恆的練習

從一點一滴的進步開始累積 :)

雖然 偉人天生這種說法 實在有點武斷 但是光靠著天賦所得來的成功 確也不是常人所能及的

當然 生活中太多大大小小的挫折 都會讓我們放棄想要持之以恆下的動力

不過 這樣的結果 至少告訴我們 有些問題或狀況 實在不是不能而是不為也而已

想想自己到底有哪些是事情 會願意持之以恆會去做的呢?
打字 亂上網 找資料 當垃圾桶 沒事給人出餿主意?

看來還真得想想 還有哪些事情 可以讓自己在持之以恆之後 覺得自己稍微偉大一點的了 :]


Reference

Monday, October 30, 2006

準嘛?

5月8日 有 話 就 說 的 直 腸 子
宮位:金牛座17-19
金牛座二 固定的土象

5 月8日出生的人絕對是有話就說,有想法就要表達,而且說起話來強而有力、絕不退讓。他們最高段的功力是借由一張嘴發揮,不過用文字表達時也一樣不含糊。他們樂于捍衛既存的價值觀,不過有時候,連古老的傳統價值他們都要好好地發揚一下。他們是勇于采取行動的人,會用現代的方法和先進的科技達到行動目標﹔不過,心中還是把傳統放在第一位。

不論好壞,這天出生的人對身邊的環境有著超乎常人的特殊聯絡。做出任何有關整體環境或是某項居住條件的決定,對他們而言都是極為重要的事。雖然5月8日出生的人對環境有著深深的聯絡,他們卻不一定會死守著老家。他們之中來自偏僻鄉村地區的人,常常會到世界各地探險!

這天出生的人并不只是為自己發言而已,他們也是能為大眾喉舌,表達群眾心聲的人。但他們的坦率可能會為自己惹來麻煩,說話要小心別太直或太沖。不幸的是,他們的特質里通常沒有“圓滑”這點,所以,不時地會引起別人的反感。5月8日出生的人非常有自信,不過也是因為他們的態度冷靜、沉著,因此相當具有說服力。另外一個原因是,他們并不會隨便亂放炮,對于事情一定都是經過深思熟慮后才會發表意見。

5 月8日出生的人不怕惡勢力,絕對不會屈服于威脅,即使實力懸殊,也會尋找強而有力的方法反擊。善用策略就是他們的另一項武器,所以,可別隨便得罪他們!雖然他們會給犯錯的人一次改過機會,不過,僅此一次,下不為例。這天出生的人,不管男女,對愛情或朋友都相當忠誠 [???],同時也是最可靠而盡責的父母。

表達意見時,他們因為太過自信于內容的重要性,所以常會沒注意自己表達的方式。旁人很難拒絕那些具有高度5月8日特質的人,因為他們不但言之有物,就連表達的方式、肢體小動作都是藝朮的表現。5月8日出生的人若能同時結合文字和語言的表達,所產生的力量和效果絕對比單獨運用任一種都來得強大。

如前所述,優美的環境對他們來說是再重要不過的,所以他們應該永遠和大自然保持接觸。最理想的狀況是,他們若有自己的房子,就該自己設計房子﹔若能擁有自己的土地,景觀造景就自己來!對他們而言,從小就開始培養品味是必要的,多接觸各式各樣的風格和觀念,以免眼光漸漸變得狹隘、格局變小了。最理想的境界就是做個快樂的世界公民。

幸運數字和守護星

5 月8日出生的人受數字8和土星的影響。土星代表著有強烈的責任感、行為小心謹慎、以及宿命論,這些特質在這天出生的人身上都發揮得淋漓盡致。受數字8影響的人會慢慢地、謹慎地發展個人生活和事業。雖然內心善良,但是受到土星的影響,他們外表可能會給人一種冷漠、嚴肅的感覺﹔如果再加上金星的影響,5月8日出生的人的情感世界就更復雜了。[???]

健康

5 月8日出生的人通常是個工作狂,所以正常的飲食的是維持精力的基本條件。這天出生的人在生病時往往會采用草藥、順勢療法和傳統方法,他們認為這些神奇藥物比現代西藥來得有效多了。大部分5月8日出生的人都能迅速恢復健康,特別是在能離開都市以純朴的鄉村生活時,效果更是加倍。他們自己會回想年輕時是怎么保持健康的,不過,也會欣然接受別人對他們健康的良好建議。

建議

高興一點!學著貪玩些,甚至有時當當傻瓜也無所謂。自我解嘲一下,不過可別貶低自己。節制自己譏諷別人的習性。放下身段,偶爾承認缺點和軟弱也無妨。

塔羅牌

大秘儀塔羅牌的第8張,代表“力量”,圖片中畫著一位優雅的皇后,正在馴服一頭憤怒的獅子。皇后象征女魔法師,可以駕駛不易控制的能量,并代表道德及體能上的優越力量。牌面正立時,代表個人的魅力以及追求成功的決心﹔牌面倒立則是自滿和濫權。

靜思語 沒有事情是偶然的,每件事情都有它的道理!

優點 謹慎、富說服力、關懷他人。

缺點 太過嚴肅、武斷、專制 。

節錄自: http://www.coolboo.com/big5/love/index.htm

Tuesday, September 05, 2006

觀察 (動筆自Sept 5, 2007- )

光從我自己去過上海和北京的感覺來看 我發現資本家在中國這個新興市場所留下的記號 除了可以透過一動棟高聳的鋼骨大樓來發掘 也能從那些擁有高度一致性的品牌元素來加以理解 例如 麥當勞的金色拱門 星巴克的綠 KFC的老爺爺形象 當然外資企業所帶給地主國市場/產業生態的影響 絕對不僅只是幾棟高樓或招牌的呈現而已

如果光從文化研究或現象觀察的角度來看 對於外資企業出現在中國市場的討論 或許多集中在全球化現象的分析與討論

但若從經營研究的觀點來看 這是不是也正反映出 當地市場在對於非本地產品/服務的高度接受或著我們可以說這是當地企業/產業 在發展初期的經營能力不足所致?

當這些外資企業所帶改中國(或其他外國市場)的 不僅僅是刺激一個產業/市場體系的誕生而已 而是透過在當地市場的出現 為當地提供出一種源自於外部的經營know-how (and/or industry recipe) 進而以此影響了本地業者(不論是既有廠商或是新創事業)的經營內涵

使得這些跟隨於外資所出現的後續本地業者 從品牌形象 到 經營模式 都和這些外資企業有著高度的相似性 或著 我們可以說 本地業者從各方面高度模仿了這些外資企業的經營實務(managerial practices)

Thursday, July 06, 2006

CEIBS的校園 GKSB的硬體 : )

做為世界上少數的無聊份子之一

我在北京和上海的期間 分別跑去了 CKGSB (長江商學院) 和CEIBS(中歐國際工商學院) 晃蕩一下

CKGSB身處辦公大樓 裡面即便是問大堂的人員 他也一時之間搞不太清楚咧
其實 只要把CKGSB當成一個位在高級辦公大樓的公司 這樣就很好掌握他的樣貌了 :) 一樓有個接待處 但基本算是教室的入口 實際的接待處在三樓 搭電梯上去之後 要進去還得由裡面漂亮的接待人員開門(夠像大公司的規格吧 ^^)

如果有需要 接待人員還會安排"老師"帶你參觀所謂的校園 (其實就是一到三樓的範圍了 不過我沒跟著參觀就是了) 學生真不愧是學校的衣食父母啊 由這個小地方來看 感受特別明顯 :]

CEIBS 位在浦東 有自己獨立的校園 校園外頭就接著兩三間醫院 (不知道這是不是他們開設醫院管理文憑的考慮原因之一 :O) 雖然週遭也有別墅型的社區(就是所謂的小區啦) 但是附近周邊多處於開發狀態 所以也是黃沙漫漫的 但大體來說 浦東的天氣比北京那種即使晴天能見度也不超過一兩公里的環境好多了

有獨立的校園 CEIBS當然就顯得寬敞 而且因為校園造景的關係 幾個噴水池 也算是給相對沉悶的校園帶點不同的氣氛

雖然沒有實際跑到教室裡頭 但是救我東張西望 或著說以往比對網站上照片的結果 可以很明顯的知道CKGSB的硬體設施比CEIBS好些 或著說 感覺更現代化些 : )

當然 硬體這種東西 是砸錢就可以換來的 CEIBS 所需要的至多是重新裝潢教室佈置和相應的硬體而已

兩個立足中國 但卻帶有西方商學院色彩的商學院 一方面說明了西方以管理教育為平台 做為切入中國市場灘頭堡的用心 (CEIBS?) 一方面說明了 中國本身想要創造世界級商學院的強烈意圖 (CKGSB)

他們的出現自然對中國管理教育產業和市場 提供了一個借鏡 或許在一段時間之後 也會對全球的管理教育和研究有不同的啟發

Saturday, June 17, 2006

How did I pick my dissertation topic?

談一下 博士論文的題目是怎麼生出來的好了

其實 當初在申請博士班的時候 所提的研究方向是以發生在EMS廠商的生產網絡當中的知識移轉為主題的

然而在考慮到實證上困難(廠商的聯絡和配合) 和 時間的緊迫(要在有限的時間生出一點東西) 再加上 看了Gabriel Szulanski在 Sticky Knowledge 書中所做的那種大規模調查 更加相信自己沒辦法在當前的限制下能有太多的突破 便轉而放棄這原先的想法

當然 確定放棄想法之後 就開始投入破壞大自然環境的工作( 我是指 列印期刊文章或書本章節 ^^)

在翻了Meng Li針對化學廠商的先進者優勢的研究 , Peter Murmann 從共同演化(coevolutionary theory perspective)來解讀英德等國化學產業的發展 在加上自己從事半導體產業的媒體和產業分析經驗 還有一份IC Insights Inc. 針對 全球pure foundary players 的排名(SMIC, HHNEC名列前十) 以及一堆組織理論和策略管理領域的文獻 一些有趣的問題就在我腦海中出現:

1. 雖然不論技術水準或市場成熟還有一段距離 中國晶圓代工廠商是藉著怎樣的力量來擠身全球市場?

2. 除了政府政策 海歸人材投入之外 有沒有其他原因可以解釋?

3. 從共產經濟體制到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當中 , 傳統認知會把制度面的支援和誘因做為其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 且主張政府部門一定會採取有利於產業發展的作法 然而在中國的發展經驗當中 這樣的主張 在中國自動提前放棄VAT這個明明有損培植本土產業的制度安排之後 不攻自破

4. 除了從技術能力和制度安排這兩種觀點之外 有沒有其他可以觀察這些身處新興市場後進廠商發展的角度?

Thursday, June 15, 2006

Job Hunting

Positions I applied:

no response for 2 months, should be rejected: mainly mean two months after announced deadline or personal judgment.

Academic

Brock University, Canada: 1st round interview (AIB 2006, Beijing), rejected on Sept. 21, 2006.

Queen's University, Canada: Submitted; no response for 2 months, should be rejected

HKUST: Submitted/Rejected

Guanghua School of Management, Peking University: Submitted; no response for 2 months, should be rejected

China Europea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 Submitted; rejected on Feb. 13, 2007.

Department of Organization & Strategy, Tilburg University: Submitted; Rejected on Nov. 15, 2006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ubmitted; no response for two months, should be rejected; resubmitted on November 23, 2007; no response for two months, should be rejected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Submitted; no response for two months, should be rejected. resubmitted on June 23, 2007; no response for two months, should be rejected.

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 Submitted, rejected on Jan. 11, 2007

Dept of Business Policy, NUS: Submitted, rejected on Nov. 1, 2006.

The Centre for Manag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US: Submitted; no response for two months, should be rejected.

Department of Business, Macquarie University: Submitted; no response for 2 months, should be rejected.

Auck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ew Zealand: Submitted; no response for two months, should be rejected. Resubmitted on March 13, 2008

The University of Auckland Business School, New Zealand: Submitted; rejected on April 16, 2007.

IMT, Dubai, UAE: Submitted; no response for 2 months, should be rejected.

Audencia Nantes School of Management, France: Submitted; no response for 2 months, should be rejected.

KAIST Graduate School of Management, Korea: Submitted; no response for 2 months, should be rejected.

Yuan Tze University: Submitted ; rejected on July 4, 2007. Resubmitted on April 18, 2008; rejected on July 8, 2008.

ISCTE Business School, Portuge: Submitted, rejected on Jan. 8, 2007.

ESMT, Germany: Submitted, rejected on Nov. 28, 2006.

IGBS, University of South Australia: Submitted, rejected on Nov. 27, 2006. Resubmitted on November 26, 2007; rejected on Jan. 21, 2008.

Lecturer/Teaching Fellow in Strategy, Nottingham University Business School: Submitted; rejected on June 22, 2007.

Victoria Management School, 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 New Zealand: Submitted/ Terminated on Dec. 15, 2006.

School of Management, Univ of Bradford: Submitted, rejected by letter dated on Jan. 29, 2007.

IMT Lucca, Italy: Submitted; rejected on March 13, 2007.

Dept. of Management, Lingnan University: Submitted on Jan. 13, 2007; no response for 2 months, should be rejected.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Submitted; rejected on July 17, 2007

The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Governance (MB), University of Twente: Submitted on Jan. 15, 2007; rejected on Jan. 17, 2007. Resubmitted on May 22, 2008; rejected on June 13, 2008.

NCTU, Taiwan: Submitted on Jan. 22, 2007; rejected on July 24, 2007.

School of Management, As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ubmitted on Jan. 23, 2007; rejected on May 10, 2007.

Facul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Universiteit van Amsterdam: Submitted on Mar. 6, 2007; rejected on May 7, 2007. Resubmitted on Dec. 6, 2007; rejected on Feb. 22, 2008.

SIM University, Singapore: Submitted on April 17, 2007 ; no response for 2 months, should be rejected.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 Submitted on April 20, 2007; rejected on May 8, 2007.

SQL Bridge International, S. Korea: Submitted on April 23, 2007; no response for 2 months, should be rejected.

IMDEA, Spain: Submitted on May 6, 2007; rejected on July 16, 2007.

University of Anterwep; Submitted on May 9, 2007; rejected on Sept. 2007.

Luiss, Italy: Submitted on May 4, 2007. rejected on Sept. 11, 2007.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ubmitted on May 24, 2007; no contacted after Mid June, 2007, should be rejected.

HBS Japan Research Center; Submitted on June 14, 2007; no contacted after Mid June, 2007, should be rejected.

UNU-MERIT, Netherlands: Submitted on June 21, 2007; rejected on Dec. 6, 2007.

Vlerick Leuven Gent Management School; Submitted on July 10, 2007; rejected on Sept. 4, 2007.

The Abu Dhabi University; Submitted on July 28, 2007; no response for 2 months, should be rejected.

Dubai School of Government; Submitted on August 9, 2007; no response for 2 months, should be rejected.

Cranfield School of Management: Submitted on August 4, 2007; rejected on Oct. 2, 2007.

Department of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Canterbury, NZ; Submitted on August 17, 2007; rejected on Oct. 26, 2007.

Swinburn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elbourne, Australia: Submitted on Sept. 20, 2007; rejected on Oct. 30, 2007.

Gippsland campus, Monash University, Australia: Submitted on Sept 27. 2007. ceased by the School on Oct. 15, 2007.

Dpet.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NTHU: Submitted on Oct 5, 2007; rejected on Dec. 18, 2007

ESC-Rennes, France: Submitted on Oct. 15, 2007; telephone talk on November 13, 2007; no response for 2 months, should be rejected.

Victoria Management School, 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 New Zealand: Submitted on Nov. 14, 2007; rejected on Feb. 11, 2008.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Curt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ustralia: Submitted on Nov. 15, 2007; no response for 2 months, should be rejected.

Technology Management, Economics and Policy Program (TEMEP) at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Submitted on Nov. 21, 2007; no response for 2 months, should be rejected.

University of Ballarat, Australia: submitted on Nov. 30, 2007; rejected on Dec. 11, 2007.

Ming Chung Univ: Submitted; rejected on Feb. 29, 2008

ANU, Australia: Submitted on Dec. 6, 2007; rejected on February, 20, 2008; informed by airmail on March 19, 2008.

KDI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nd Management, S. Korea: Submitted on Dec. 6, 2007; rejected on Jan. 3, 2008.

CERAM: Submitted; rejected, no response for 2 months after Dec. 14, 2007.

Dubai Aerospace Enterprise University: Submitted on Jan. 7, 2008;rejected on Feb. 26, 2008

Carey Business School, Johns Hopkins Univ., Submitted on Jan. 14, 2008; rejected on February 14, 2008; informed by airmail on March 18, 2008.

Tamkung Univ., Submitted on Jan. 18, 2008; rejected on August 4, 2008.

NTUT: Submitted on Jan. 23, 2008; no response for 2 months, should be rejected.

MUST: Submitted on Jan. 23, 2008; no response for 2 months, should be rejected.

IBS: Submitted on Feb. 16, 2008; no response for 2 months, should be rejected.

University of Wollongong: Submitted on Feb. 29, 2008; rejected on April 17, 2008.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Ninbo China: Submitted on March 5, 2008; no response for 2 months, should be rejected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 Submitted on March 5, 2008; rejected on July 15, 2008.

U21Global: Submitted on March 9, 2008; no response for 2 months, should be rejected

Grenoble Ecole de Management: Submitted on March 9, 2008; rejected on July 1, 2008.

University of Newcastle, Australia: Applied on Feb 19, 2008; Rejected on May 20, 2008

Department of Management an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ssey University: Submitted on March 19, 2008;
no response for 2 months, should be rejected

Korean University Business School: Submitted on March 20, 2008;
no response for 2 months, should be rejected

Thompson River University, Canada: Submitted on March 31, 2008;
no response for 2 months, should be rejected

NCU: Submitted on April 3, 2008; passed the first round on May 13, 2008; passed the second round on June 17, 2008; approved on July 3, 2008 (informed by Dept. staff), on board on August 1, 2008.

THU: Submitted on April 24, 2008; rejected on May 14, 2008

James Cook University, Australia: Submitted on April 9, 2008; rejected on May 21, 2008.

GSB, University of Wollongong, Australia: Submitted on April 9, 2008;
rejected on July 9, 2008.

University of Bond, Australia: Submitted on April 11, 2008;
no response for 2 months, should be rejected

QUT: Submitted on April 18, 2008;
rejected on July 4, 2008.

Bocconi University: Submitted on April 18, 2008; no response for 2 months, should be rejected

RMIT, Australia: Rejected once; Resubmitted on April 29, 2008; rejected on June 4, 2008.

Shantou University: Submitted on April 22, 2008; no response for 2 months, should be rejected.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Technology, Dubai: Submitted on May 28, 2008; Called and rejected on June 25, 2008.

MGSM, University of Macquarie University, Australia: Submitted on May 29, 2008; rejected on September 30, 2008.

KSU, Taiwan: Submitted on June 2, 2008; no response for 2 months, should be rejected

Dept of Intl. Trade, Tamkung University: Submitted on June 3, 2008; no response for 2 months, should be rejected

The Graduate School of Management, La Trobe University, Australia: Submitted on June 23, 2008; rejected on November 7, 2008.

Department of Management, Massey University, New Zealand: Submitted on June 24, 2008; rejected on October 9, 2008.

TMU: Submitted on May, 2008; Rejected on June 30, 2008.



Non-Academic

Samsung 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 Beijing Representative Office, China: Submitted (no response for 2 months, should be rejected)

SK Research Institute for SUPEX Management, Korea: Submitted (no response for 2 months, should be rejected)

Mckinsey & Co., Taipei: Submitted on Jan. 15, 2007; rejected on Jan. 22, 2007.

PREDO, NCCU, Taipei: Interviewed on July 11, 2007; rejected.

Trentech, Taipei: Interviewed on March 6, 2008

Friday, June 09, 2006

AIB 2006 Placement Center

在AIB 2006 在北京舉行的期間(June 23-36, 2006) 也有設置Placement Center, 讓那些想找人的學校和想找工作的人 有個商談的機會

雖然知道自己的條件 比起那些名校出身的來說 差距太大 但我也斗膽地透過事先聯繫 取得一間學校的面試機會 雖然只有三十分鐘

Brock University, Canada.

這是位在尼加拉瓜大瀑布附近 距離多倫多還有一小時車程的大學 人口和學生數目都不算多 對於研究和教學的平衡 比起其他所謂的top university而言 算是相對清楚的 對於發表的要求是一年一篇 但是不會太硬性規定是要登上什麼樣水平的期刊 教學和研究之間的調整 也可以視老師的興趣和表現而有所調整

兩三年之後有成立博士班 或和多倫多大學合辦MBA課程

此外 學校對於新進老師 在學期正式開始前也有提供一些teaching training
這種服務對於我這種相對缺乏教學經驗的人而言 算是一項福音了吧

這個職位主要是教大學部的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Business 這類的入門課程 還有 strategic management 可能也有機會教一些MBA課程的機會 這個工作的合約是六年 如果評等沒過的話就是打包再見 通過的話 就算取得tenure 了

負責面試的是一個華人教授 談起來算是頗愉快 如果有機會進入下一輪的話 就是到加拿大的campus interview 和 presenatation了

p.s. 後來我查了一下 這間學校的faculty of Business Strategic Plan (Draft) 2005-2012, 發現校方還是可以希望老師的發表集中在Tier 1 或Tier 2的期刊為主 當然這樣的要求對於一個希望能名列FT 100的商學院而言 算是可以理解的 :O

Third JIBS/AIB Papaer Development Workshop, June 23, 2006

這個workshop 是由一個期刊編輯負責主持 然後與會者分別就彼此所指派的文章提出評論 我的文章是被一個法國教授Prof. Pierre-Xavier Meschi所評, 他居然還做了四五頁投影片來說明 真是感動 可能我的東西也真的是頗糟的吧 當然 主持人也對每個人的文章 提出了許多建議

扣掉那些會受限個人主觀所提出的評論 我的東西主要的問題不外乎是英文寫作還有解釋上要更清楚 雖然在heading 和sub heading的安排上 算是很清楚了

整個過程下來 有些老生常談的心得可以歸納如下:

1. 其實搞研究或著說寫東西 這檔事 其實是很publicationl oriented 的 下筆之前 想先想清楚打算發表的刊物為何 好方便在整個研究和寫作過程中對症下藥

2. 所謂研究 也就是說故事的過程 如何讓自己寫的故事能夠清楚交代 來龍去脈 又不會讓人讀之無味 都會是影響能否發表的關鍵

3. 面對審查結果 儘量用正面的態度去處理 用寫問答(或著說申論)題的方式 來回答審查意見 最好是能夠用逐條羅列的方式(事實上 我的第一篇期刊文章在回覆審查意見時 也已經這樣做了 ^^)

4. 非英語系的投稿者 最好還是能找到合適的proofreading 或 technical editor 來幫忙潤稿 增加英文稿的可讀性

換個角度來想 所謂的研究工作 也不過就是在這樣的框架下 追求發表和出版的機會吧

AIB 2006 Chinese Doctoral Consortium, June 22, 2006

一大早來到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 除了計程車師傅,因為先前搞合資被台商矇騙,對臺灣人印象有點差,加上我又壞了他想載客,給人包車的計畫,讓他有點埋怨,差不多花了半小時的車程到了北大。

報到的時候 一個負責辦理的同學居然會把我的名字唸錯,這種我本來認為不可能會發生在內地的事情 居然就發生了 這應該說我名字選的中文太冷僻還是年輕一代對於正體字的掌握越來越生疏了?

可惜沒有辦法抵免150 RMB的報名費,不過在我聽完Jay Barney的報告之後 就很有物超所值的感覺了 事實上這種感覺已經很多年沒有了 :) 他的報告主要是從他的經驗來談 如何透過現象觀察和理論的交互運用來發展理論 :) ,這對想要以理論發展為主的我算是很有收穫的(應該是說自己也不善交際和數字運算吧 XD)。

下午的活動一開始是一個北大老師(HKUST 博士)分享他的投稿經驗。

接下來的分組討論,負責主持的老師也對我的東西從實際的現象,提出了很具關鍵性的建議 :) 這也是難得的收穫。 我自己也針對一個以multinationality為題的報告,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想法 不過我發現我現在提問的時候 與其說是質疑 ,反而是比較像是從給建議的角度來做發問。

看來年紀越大 心地越來越善良了 這或許也是另一種轉變吧 :)

透過這個活動 我也看到了內地博士生的研究方向,說到底不外是有種想要西學中用或集大成的作法 。

此外,我也訝異,國際化程度這個概念好像也成為某種形式的熱門題目了。當然透過這個活動,我也感受到他們現在身處的環境所具備的機會和一些年輕老師 所傳遞給學生的眼界和高度。

另外 ,這個活動的主持人是在密西根大學任教的助理教授 ,目前在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客座一個月。一問之下才知道 她有一篇期刊文章會登在今年八月份的Management Science 這篇文章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被接受 而且是single author的作品,實在是處處有高人 真人不露相了。

我想這天的收穫算是很充實的。

Saturday, June 03, 2006

關於非英語系環境下的研究定位思考

因為自己的研究並不算突出 因此多數情況下 比較不願意評論或比較個別人士的研究   來到日本之後 或許是學校水平的緣故 讓我看到另外一種文化體系底下的博士訓練 或著應該說是博士生的生存方式

我想下面談的有些狀況 會同樣的發生在非英語系的環境當中

研究結果的呈現 應該是服務於所屬的社群/文化 還是廣義的全人類? 如果答案是後者 英文是目前人們選擇向所謂全球市場推廣的主要媒介 姑且不論其他語系的發表何時能累積到足以取代英文發表的這個現實 英語能力的掌握 成為一個研究人員的基本要求 當然 我自己這方面也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只是身處不同文化體系的我 看到所謂比較"當地化"的研究者對於 英文書寫的心態和反應 心理反竟然有點不齒和訝異

特別是在我發現 即便是自己熱心提供些許語言上的幫助 一不小心反而會被別人視為理所當然 還好自己年長之後稍微善良 但是還有點堅持 不然幾年沒有爆發的火山 可能會因這等小事而傷及無辜

這讓我想到了 一個英文書寫/發表水平不高的非英語系博士生 他在全球學術市場的定位是扮演怎樣的角色 又或著是說能夠扮演怎樣的角色呢?

撇開英語系國家的博士班課程訓練不談 有時候我會相當程度地懷疑 日本博士課程教育的內涵到底是什麼? 她們是怎樣看待和處理日本體系培養下的博士生和國際學術市場的接軌?

如果從投入-產出的概念來看 他們期望一個受過所謂學術訓練的博士生在國際市場上扮演怎樣的角色? 是源自於日本經驗的理論創新 (例如所謂的豐田式管理 和 日本式管理?) 還是他人理論的複製檢驗 又或是透過比較研究的方式來參與?

當然 同樣的問題 也會出現在 非英語系體系的學術研究領域當中 你要如何定位自己的研究 小至所屬的場域 大到放在整個全球(英語的?)市場的位置 我想都有值得思考的方向

當然 這也涉及了當事人本身怎樣看待這樣的訓練過程和隨後對於自身生涯發展的想法了

Sunday, May 28, 2006

關於文章署名

隨著學術研究競爭的白熱化 除了比較研究領域的重要性和市場性 研究經費的多寡 出版品的質與量更是一個決定生死的關鍵指標

雖然從投稿到實際出版的時間 曠日費時 期刊文章始終被視為學術研究工作最重要的產出型式
如果不管 諸多學者對於以某本期刊是否被SCI/SSCI等資料庫收錄與否 來作為衡量該刊品質高低與否的討論 另外一個 有趣的議題 應該就算是文章掛名(the ranking of authorship)了

一般通俗的作法 名列第一的第一作者 對該篇文章的貢獻自然是無庸置疑的

但是隨著合作研究的增加 如何掛名也同成為一門耐人尋味的藝術

對博碩士的研究生而言 通常不免會掛上指導教授的名字 在多數的情況下 是學生前老師後
也有一部分的文章 是老師在前 學生在後 這通常是發生在老師改寫了學生論文然後投稿的情況?

因為掛名與否其實涉及到對該研究的實際貢獻 對於急於搶進英文市場的東方人來說 幫忙英文修改的人 要不要 該不該掛名 或許就構成另一個有趣的議題

如果這個修改者 是學術產業體系當中的翻譯校訂業者 我想應該不會太多的研究人員會將他們視為作者 但是 如果幫忙修改的這個人也是同儕或是比較資深的同業的時候 掛名與否的問題可能就變得複雜得多

更值得玩味的是 如果所提供的建議還是錯的呢? 這樣也足以掛名然後稱之為一個作者嗎? 更先別提作者排序的問題了

有人會說 在不同文化領域裡 某些有情境限制(contextual dependence) 的研究不是服務給西方社會的 因此不需要過度的崇洋 但是如果擺明了一個文章的讀者就已經設定在英文(或其他外文)的讀者群 又或著說 你本來就知道自己所面對的是這樣的市場環境之際 語言問題的克服 應該就不值得大書特書 而是當事人本身所應該設法解決的

回過頭來 想想自己掛名的哲學是什麼? 眼下我自己只能歸納出這兩個方向
1.合作研究前 先談好掛名順序
2 在指導論文時, 如果有合著發表的狀況 研究問題的創意和實際寫作是來自學生本身 當然學生是第一作者

在科學學/科學社會學的領域當中 關於文章署名的研究應該也有不少了吧

Tuesday, May 23, 2006

如何成為一個好的博士班學生?

2006年5月11日的Nature裡 有一篇名為 "What makes a good PhD student "的文章 (Chenevix-Trench, 2006) 雖然這樣的文章所指涉的博士班學生不可避免地是以自然科學領域為主 因此 文章裡面所提供的幾點建議也反映了自然科學領域裡面的一些實況

Chenevix-Trench (2006) 特別舉出了下列幾點 我想用中文來討論 一下 這些觀點對應在社會科學領域博士班學生的適用性
  • Choose a supervisor whose work you admire and who is well supported by grants and departmental infrastructure.
是的 選擇一個好的指導教授的重要性是不分學科領域的
相對於自然科學領域在學術資源上的透明度(實驗用的儀器設備可以用清單清楚呈現) 我們比較難在社會科學領域當中去確認一個潛在的指導教授在獎助和系所基礎建設上的實況 在社會科學領域裡 指導教授所擁有的資產, 特別是屬於人脈, 諮詢經驗這類的無形資產 很難被羅列 同時 事前的打聽也不保證成為他的學生之後 同樣會獲得相同的資源移轉 因此 獎助規模和系所基礎建設之於社會科學博士班學生的價值 除了確認了硬體環境和支持之外 算不上一個選擇指導教授時的決定性指標
  •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your project.
對你的研究負責 是的 我認為這是成為一個博士班學生的重要關鍵 因為我們已經聽聞不少老師或不同國家的博士班訓練 是屬於放牛吃草型的 "自由風" 在這樣的環境下 如果一個博士班學生沒辦法自己對自己的研究負責 凡舉從題材的選擇 進度的掌握 都可能會陷於手足無措的地步 在社會科學領域裡 由於沒有自然科學領域可以透過反覆的實驗驗證 做為呈現 一旦學生本身對自己研究失去了責任感 就很容易流於沒有方向的摸索 更遑論更進一步的理論深耕或推演了
  • Work hard — long days all week and part of most weekends. If research is your passion this should be easy, and if it isn't, you are probably in the wrong field. Note who goes home with a full briefcase to work on at the end of the day. This is a cause of success, not a consequence.
努力工作 當然 一個好的博士班學生 因為對自己的研究負責 自然知道自己掌握進度 自然也知道花時間做哪些投入(本人這個部分也是有待加強的) 當然有些人或許天生好命 但是對多數的博士生而言 不論是思想上或時間上的 沒有一定的投入 是很難對自己的研究成果有所期待的 此外 作者特別提到如果你對研究工作沒有熱情以至於無法在這件事情上 努力工作的話 那麼你可能選錯領域了

我想 這句話 同樣也適用在社會科學的研究領域裡
  • Take some weekends off, and decent holidays, so you don't burn out.
這一點就不用多提了 作為一個人 不論你鍾情的領域為何 適當的放鬆始終是必要的
  • Read the literature in your immediate area, both current and past, and around it. You can't possibly make an original contribution to the literature unless you know what is already there.
從與你主題最相關的文獻入手 從過去的到最新的 盡可能地全面性地掌握 以便確認自己的研究能夠在現有文獻的基礎上做出具原創性的貢獻 這樣的作法應該是大多數的研究人員所熟知了

事實上若單以經營管理領域來看的話 常聽到有些人批評很多學術市場上新穎的說法 只是根據了很久以前的研究 然後用現在的詞彙, 案例 和調查來進行包裝 這究竟算是新的貢獻還是只是幫現代人多翻了幾頁古書 又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
  • Plan your days and weeks carefully to dovetail experiments so that you have a minimum amount of downtime.
做好時間管理, 這對於和時間賽跑的搏士班學生和研究人員來說 應該是不言自明了
  • Keep a good lab book and write it up every day.
這點主要是針對那些需要大量實驗才能產出研究成果的自然科學領域的研究而言 對應到社會科學領域的話 我們可以解讀成在閱讀或思考的過程中 也培養自己記錄想法和發現的習慣了
  • Be creative. Think about what you are doing and why, and look for better ways to go. Don't see your PhD as just a road map laid out by your supervisor.
一個研究想法的誕生 除了前面所提的透過廣泛的文獻閱讀之外 如何從中產生創意 進而想出一個有意義的題目 也是一個博士班學生的學習過程中 所不可或缺的

有些博士班學生可能有意或無意地期望指導老師能夠提供想法 鋪陳進度 這樣的作法雖然可以讓學生們減少面對猶豫和不安的機會 但是也很有可能養成了學生本身對指導者的過度依賴

這麼一來最嚴重的結果可能 就算拿到了博士學位 卻可能發現自己不知道除了博士論文之外 還能做些什麼 或著說 沒有辦法透過研究主題的發展來豐富自己後續的研究生涯 反而造成了自己研究工作的侷限性和停滯
  • Develop good writing skills: they will make your scientific career immeasurably easier.
培養寫作能力 特別是寫作的邏輯性和表達的完整性

當然對於需要進行外文寫作的研究人員來說 在估算寫作時程時 不妨加入正式投稿前 請人協助修改的時間 讓自己的寫作呈現更符合殘酷的"市場"需求
  • To be successful you must be at least four of the following: smart, motivated, creative, hard-working, skilful and lucky. You can't depend on luck, so you had better focus on the others!
作者指出 一個成功的博士班學生至少要具備了聰明, 自我激勵, 創意, 認真工作, 有技巧(skillful?)以及運氣等特質 同時還特別指出 運氣不可靠 得靠其他才能成就一個成功(能畢業的?)的博士班學生? 不過 我覺得 運氣能帶來多少的作用 還得視這個博士生本身所處的地區和他所擁有運氣的多寡才能決定吧?!

有沒有運氣 的確是見仁見智的 有的老師有辦法就是能夠把你往外送 即便是短期研究 也不會管你東西做的好與不好 有的老師就是放牛吃草般的放牧 一切得靠學生自己來掌握

不同的運氣出現在不同人身上 也造就了不同的博士班經歷 當然也造就了這些人往後不同的研究生涯


Reference

Chenevix-Trench, G. 2006. What makes a good PhD student? Nature, May 11: 252

Monday, May 08, 2006

Books about Research Work

Books about Research Methods

日本奇蹟-"十萬青年, 十萬軍"?

日本奇蹟-標準:日本的還是世界的?

日本奇蹟-後期進學或社會大學?

其實 這邊所要寫的現象 其實也可能只是因為教育商品化/制度化之後 所不可避免的現象吧

來到日本之後 才知道 有些人在碩士畢業之後直接繼續博士後期(博士班)學習的原因 並不是有什麼偉大的教育或研究理想 又或著是自身對於學術研究工作的熱愛 而是一個很簡單的現實原因-因為還沒能找到理想的工作

抱持著這種心態來念後期的人 只是拿著學生身分當跳板 真正的目的仍是希望能找到一個合適理想的工作 或著我們可以說保持這樣的動機在念博士班的人 他們背後的原因只是因為一時之間沒能拿到"社會大學"的入學許可

所以 對於研究工作本身或從事研究工作的人 我們實在不需要用太華麗清高的詞藻來形容或稱讚
說到底 博士班的學習也只是一個取得學術工作入場資格的養成班而已

換個角度來想 當然也有很多人是在社會大學的經歷之後 才投入學術研究的工作領域
如果單純以收入為標準來看的話 當然他們或許是已經在社會大學裡取得某種程度的成功或不成功 才轉換軌道的吧

其實拋開這些動機論的討論 重點可能還是在於這些即將投入對研究工作的人 對於研究工作有多少掌握和投入熱忱

而這種因為找一時找不到工作而繼續唸下去的例子 我想應該不單純只是發生在日本的奇蹟而已吧

日本奇蹟-是發表還是唸稿?

大概是看了一些談簡報的書所影響 再加上 自己在工作過程中所接觸的廠商簡報 很少發現發表人是整份報告(已經不是小抄了) 拿起來照本宣科 更不用說是背對著聽眾那種了

因為修了一門碩士班的課 所以有機會可以見到一些日本學生的發表情形 令人訝異的是 真的有人幾乎是拿整份報告照唸 一上台就看著自己的手稿 還不是一些書籍裡面所建議的3x5卡片或著是小抄 就這樣堂而皇之的唸了起來

如果這樣 又何必耽誤大家時間 直接把東西發下給人看就好了 所幸 我還能從其他學生的經驗中感受到比較正常的發表方式 不然真的會傻眼了

比起我工作時所曾看到一個宣稱有留美經驗的人所做的相比 一般來說 日本人簡報內容的準備 在邏輯性上相對清楚

如果撇開對發表內容的討論不談 一個正常的發表應該是有邏輯性的內容鋪陳 發表時面對聽眾,搭配適度的動作 時間的掌握 或許手邊有些小抄提示 但絕對不是整份報告拿起來照本宣科

這也算是我自己對於發表這檔事的基本態度吧

日本奇蹟-"查讀"有毒嗎

在日本的漢字裡"查讀"的意思 就是中文裡面的審查 英文裡面的 refereed

這主要是指在學術期刊接受投稿時 會採用審查方式 ( 中文是指同儕審查 英文是指peer review)來選擇所該刊物所要刊登的稿件

特別提出來這點的原因是在於 我發現針對學術期刊投稿所採行審查制度 在日本似乎是最近幾年的事 除了某些學會的期刊之外 大部分學會都是這幾年才開始採行審查制度的 整個時間點似乎都比台灣或其他華文圈的學術期刊來得慢

或著我們可以說同儕審查的說法 可能是一直在近期才在日本的學術圈取得了合法性(legitimacy)? 至於背後的原因 則需要屬於科學學(science studies)或科學社會學(sociology of science)層次的深入研究

在日本 仍有相當大一部分的學術期刊是必須要成為該刊物所屬學會的會員之後才能投稿的 又或著在合著作品上要求其中至少有一人必須具備會員資格

當然 這種作法 這與多數西方期刊的作法大異其趣 西方的學術刊物 往往不在投稿人的資格上進行限制 最多在稿件審查通過後 才會要求作者加入該刊物所屬學會 然後才會予以刊登出版

傳統上 人們對於日本學術圈的印象 多半停留在學閥和相對嚴謹的階級體系 雖著國立大學的法人化(2004年4月開始) 還有2007年即將實施的人事制度(任期制) 改革 自然會對傳統的學術層級帶來一定的影響與衝擊

從學術經營的操作面來看 即便他現有的專攻或講座的概念 或多或少受到了源自於歐洲地區大學發展架構的影響 日本不可免俗的跟隨著美式的腳步而且從時程上來看 又比華人圈的大學來的慢

很多人一直讚揚日本在關鍵技術領域的創新與突破 更引起我興趣的是 日本在經營管理的研究領域當中 為什麼除了豐田式管理之外 其他的主張和學說在全球學術市場的擴散 反而沒有他在技術領域方面來的顯著 另外一個有趣的問題是 在相對僵固的技術發展體制之下 日本企業是如何成功地發展出這些關鍵技術? 是因為在團隊紀律要求下的專注 還是在既有體制之下日本企業有著另外一種截然不同的創新方式?

日本奇蹟-一篇好論文?

從研究的本質來看 決定一篇好的論文的關鍵是在於 "making original contribution to the field"

不同於自然科學的研究可以透過實驗設計和結果的重複性來取得一個相對客觀的結果 進而決定一個研究有多少貢獻

社會科學研究的評價總會受限於作者和讀者彼此主觀判斷和經驗的影響 這麼一來 決定社會科學領域論文的好與壞 就顯得相對地不客觀了

除了 從研究本身的貢獻來判斷之外 另外一個判斷論文好壞的方式 或許可以從寫這篇論文的目的來討論 -特別是學位論文這個部份, 當然我們也假設這樣的論文在寫作體例和格式上符合了一般學術寫作的基本要求

在學位論文好壞的判斷上 博士論文的判斷 基本上還是從研究本質為基礎的 但是碩士論文的好與壞就很眾說紛紜了

我在日本所看到的是 明明文不對題的東西 也有日本老師當寶貝 但也有的老師要求碩士論文就要有"理論"和"實務"的貢獻 學生論文水準的參差不齊可見一般 更不用說不同老師的背景和指導方式是不是對學生在論文的撰寫上有多大的幫助和影響

若單從論文的目的來看 要思考的應該是寫這篇論文的目的或著說這個課程訓練的目的究竟為何?

在經營管理的領域裡 我覺得碩士論文是在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有邏輯地從事資料蒐集和分析的邏輯性的訓練過程

這麼一來 決定一個碩士論文的好壞 就可能是文章邏輯性的呈現 資料蒐集和分析的努力和對問題的切入

在日本學校裡面 老師和學生之間所存在的權力架構 讓學生不容易有反駁的機會和膽識 而除非老師自己主動地和學生接近 一般而言 學生們也不容易了解老師接受討論和批評的反應 更不用說能夠無視老師這個角色所賦予的權力 和老師單純從研究的內容進行討論

也正因為如此 在日本 所謂的一篇好論文與否的決定 更大程度取決於老師本身的主觀認知 而不是
從論文本身或是課程的訓練目的來決定的 在這樣一個不平衡的基礎上 除了可能造成學生對本身能力(至少在研究上)的否定 更大的問題是在於學生本身也變得沒有辦法判斷出什麼是一個好的論文而成為以訛傳訛的惡性循環

用新穎性和學術/實務的貢獻來要求一篇論文 不難
難的是 在這樣的要求過程中提供了學生怎樣的學習機會和內容

當然 如果學生本身沒有學習意願的話 那又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日本奇蹟-從產業到學術

鼓吹 產官學合作的說法 早已充斥在各國的科技/教育政策說明當中

在那個不講求非要有博士學位才能在大學以上高等教育機構工作的年代 很多資深的官方與業界人士 退出職場之後 下一個落腳處自然就是學校了 當然 我們不能因此單純地就把學校視為這些轉換軌道之人的養老院 但是至少我們可以回過頭來想想 這些人對於這些教育機構可能的貢獻

在正常情況下 我們總希望這些業界人士在進入校園之後能夠分享他們的業界經驗 讓學生們在投入職場之前 知道什麼是"殘酷"或"現實"的職場社會

另外一方面 由於這些轉入校園的 業界人士 同樣肩負了指導學生的責任 一不小心 可能憑藉著自己的直覺在指導 而沒有一套足以依循的方法和準繩來看待每一個所指導的學生 或著說僅憑藉著自己業界經驗的直覺而忽略了研究工作發展現況 也就是說這些業界人士可能並不了解實際的學術研究現狀 而直接武斷地對別人所做的東西 下定論

當然 如果這樣的評論是出於實務經驗的分享和歸納 當然是好的 但可怕的是 那種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式的否定

在日本 從業界或政府部門轉到學界 也不是新鮮事 日本民族性的服從性和封閉性 某種程度也造成了這些資深人士在進入學術圈之後 有著上述的舉措 這樣的舉措 或許正可以反映出學術和實務界的差距 但同時也代表著另一種威權力量對於學術工作的壓制

當我們在否定一個人的研究時 如果明明不是自己所專精的 或許我們所能提供的只是方向和一些合理的質疑 而非全面性的否定

由於沒有百分之百完美的研究 特別是在經營管理的領域裡面 當然 我們可以點出疑問 然後提出自己質疑的佐證給對方參考 但是 用簡單一兩句話否定了別人 卻又不能證明自己已經做過什麼或著是別的地方已經提供怎樣的說法 那麼 這樣的評論就是武斷而不足的了

從產業到學術 實務經驗所帶來的應該不是這樣的武斷 否則就失去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