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ember 27, 2007

経営の美学―日本企業の新しい型と理を求めて

這本書是在11月從日本返台時,在機場的書店買的。

這本主取材自成立於1998年「価値創造フォーラム21」(價值創造論壇21)在過去10年間的活動成果,主要是描述日本企業經營者對於價值創造的想法。書中也收錄了一篇野中郁次郎所寫的有關於"phronesis"的理論性文章。

這本書的整個感覺就是一本針對經營理念的討論,只是這些足以針對經營理念發言的,往往是已經處成長或成熟企業的企業。

對於中小企業而言,要企業主"真心"暢談經營理念的意義可能還不比不上維持營運和獲利來得重要。這就好像,要政治人物談為民服務和國家發展,比不上透過取得選票,以獲取國家資產/權力的私人使用權(私有化?)來得重要。

美徳の経営

利用這次回日本的時間,找到了這本2007年6月出版的新書。

花了幾個禮拜的時間,把這本書翻完。當然,受限於自己日文程度,所以沒辦法每行都看懂。

這本書共有六個章節,從"美德"的意義談起,第二章是談所謂共通善(common good)。從第三章到第六章,是以所謂賢慮(phronesis)為主軸的討論。

Phronesis 這個概念是來自亞里斯多德的Nicomachean Ethics這本書,指的主要是practical wisdom。除此之外,這本書也透過馬基維利的君王論當中的例子,來說明領導者必須具備的"政治力"。

作者認為,透過adbuction的論證方式來實現實踐知(practical wisdom)的追求,並達到共通善的目的。書中也有提到所謂的"賢慮型領導" (phronetic leadership)及其所需具備的六大能力。書中分別談到邱吉爾和馬基維利的領導風格,並將他們視為具備賢慮型領導特質的領導人。書中雖然稍微提到了有關phronetic leadership的實證結果,以及針對以衡量以美德經營為基礎的衡量指標的描述。但是,這本書大多數的內容仍維持著以理論和實例的相互引證為主要的敘述方式。

除此之外,書中也提到了如何成為賢慮型的領導。作者認為透過實踐,物語(美德的培養),傳統的養成,就有機會培養出賢慮型的領導。在這個部份,他把Ba的概念和habitus 放在一起,視其為透過實踐養成賢慮型領導者的關鍵之一。

這本書是一本透過哲學性觀點,來針對企業經營理念和領導者所需特質所進行的分析與討論。書中也列舉了許多大型企業的企業主或高階經理人,對於其所屬單位的經營理念的描述。然而,這些以真善美為主軸的經營理念,對於中小企業或個人經營者而言,或許就更顯得曲高和寡,而無法完整地貼近現實的商業實務?

這本書的出現,又讓我想起mission statement之於企業(組織)績效的關連性的研究諸如此類的研究,或許,不久的將來,也會有針對美德經營或著賢慮型領導之於企業(組織)績效的研究吧?



Sunday, December 09, 2007

電腦醫生誰有空?

這不是什麼醫院的口號

這是燦坤在今年台北資訊月交貨中心聽到的聲音。

已經不知道幾年沒去資訊月人擠人,今年再度恭逢其盛,果然一樣人山人海,擠的水洩不通。

燦坤在世貿一館內有兩個攤位,分別以筆記型和桌上型電腦為主,買方在現場完成交易後,買方要到展場對面的交貨中心,才能現場取件。交貨中心的入口處有人核對付款紀錄和發票之後,再給予買方一個編號,然後依序叫號,由該公司的工作人員(就是所謂的"電腦醫生")完成交貨的動作。在完成交貨動作之後,還會有其他工作人員安排包裝事宜。

現場除了買方之外,還有許多負責交機的燦坤員工,負責叫號的人,喊著"電腦醫生誰有空"的時候,已經完成前一個客戶交機作業的員工,就會舉手。負責叫號的人,就會把客戶安排到那些目前已經沒有在進行客戶交機作業的員工面前,繼續由這個員工進行客戶的交機作業。

雖然交機的人潮洶湧,壯觀到讓人覺得燦坤會不會一個台北的資訊月就賺翻了?!但是這樣的交機作業程序所顯示出的規律,也是很讓人印象深刻的。

Monday, December 03, 2007

什麼都有,什麼都不奇怪

真是什麼都有,什麼都不奇怪的蕞爾小島。

有的執政集團的從業人員只會在有投票的時候,搞名堂,真正擁有政權的時候卻不幹什麼正事,只要消費被他們所取代的執政集團就可以,繼續擁有享受合法消費納稅人荷包的權利。更可怕的是,這樣的執政集團還有不少支持者。

除此之外,若干執政集團的從業人員還能夠提出這種帝制或著說專制時期才可能發生的"株連九族"的提案。如果真要搞這種提案,就麻煩不要只有針對單一的政治事件,而是針對包括公務人員與民意代表在內的政治從業人員,如果是按照後者的安排,相信搞不好還能獲得更多的支持。畢竟,只要當前執政集團本身願意"從自己做起",相信他們想藉由這類法案的提出來試探島內民眾有多無知的用心,或是他們想操弄族群議題的野心會更容易被包裝起來。

提案雖然沒過,但是,如果把它視為當前執政集團在測試島內族群議題究竟還能發酵或操作的界線,那麼這樣的提案,我相信已經基本上達到那些倚台撈錢的執政集團的"戰略目的"。

當然,這個議題應該自然在那些官方或準"官方媒體的談話節目中被打著所謂轉型正義的名目被討論,相信在統媒(?)的同質節目中也會有所討論。

我覺得比較有趣的是,如果有人把出點小錢,把這個法案的提案人的大名,列冊公告。可以的話,或許還要標示一下有沒有要參加最近一次的選舉,不知道市場的反應又會是如何。

不過,這一切或許只是反映了我兩三年就覺得,現在島內是在實行著打著民主旗幟,以心理和威權壓力為主軸的文化大革命的想法罷。

關於對學生講話這檔事

截至目前為止,已經有幾次到學校針對碩士班學生講話的"打工"機會,也因此看到了當今學生的諸多樣貌。

透過這樣的過程,我突然覺得自己開始變得像老人了,除了談原本該談的主題,有些人會問我如何從我自己過往的經驗應用到所講的主題,有些會直接問與主題不相關,屬於我個人的觀點和見解,而我居然也能卯起來回答各種各樣的提問。除了慶幸自己還有幾年微薄的工作經驗之外,一方面就是反省,我會不會在某些回答的過程當中,已經有點像老人家對年輕人的開示或碎碎念了?

另外一個特別的地方,應該就是那些學生的反應了。時而專注,時而茫然,時而心不在焉,時而顯露出不耐煩或有些不屑一顧的表情,這些都是能從學生身上所觀察到的反應。

這些經驗,讓我除了再次體會到語言的力量之外,也對教學這件事情有了更深的感受。做為一個老師,你其實不太會知道你今天講的哪些話,舉的哪些例子會對學生的現在或未來有著怎樣的影響或啟發。

這樣的感覺就好像我在五專的時候,如果不是受到一個外籍英文老師的影響,我大概也不會在大學期間鼓起勇氣開始寫所謂學術性質的文章罷。

總之,對於一個老師而言,教學除了是讓自己能夠透過授課內容的準備,而給予自己反思所學的機會之外,也是一個足以影響人們(特別是那些學生們)想法的關鍵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