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ne 29, 2008

供需法則

這兩天看到這個網站,我很好奇這樣的機構其成員的真實背景究竟為何?除了經濟利益之外,又是怎樣的原因讓這些人"結合"在一起,願意冒著違反學術倫理(?)來從事這種特殊的"專業服務"產業

島內研究生的市場伴隨著島內大學數目及大學學歷人數的增加而增加,因此許多按照以往的標準可能被排除在研究所教育這個層次的學生,都有機會接受研究所層次的教育。站在終身學習的角度來看,我們當然不能排斥任何有心想念的人,在任何時間點進入研究所教育的機會-不論他們是從一般生或在職生的身分來求學。

從供給的角度來看,做為一個宣稱尊重學術倫理的學位提供者的學校,應該要如何看待這種"代寫、代指導"產業的發展,對於那些透過"代寫、代指導"產業的幫助而取得學位的學生,學術社群又應該怎樣看待和反應呢?

換個角度來看,如果企業主知道自己所雇用的員工在學位取得的過程當中,曾經透過這類"代寫、代指導"的"專業服務",他們又將會怎樣評價這樣的員工或是更進一步地"反思"自己的聘用策略呢?

不論是碩士生或博士生的訓練,或著我們更該思考的是,應該用怎樣的方式來教育新一代的研究生?而究竟是怎樣的研究生訓練才是新一代的就業市場所需要的?

Friday, June 13, 2008

觀察-考研究所

觀察Ptt研究生版的內容,有幾點對學生而言算是了無新意的觀察。

除了有人會問甄試/考試時間、如何準備甄試/考試,到了放榜的此刻,就會有人問何時放榜、被取多少人,如何選學校、入學後如何選老師-這個部份以理工領域居多,有些人還會問備取到第幾"梯次"? 或著針對若干考到不只一間學校的重榜生重複報到,進行"討論"。

由於若干考生在報考時可能還有若干科目尚需重修,一旦這些學生考上之後,另一個重要的議題就是找暑修,以便能在研究所正式入學時提供畢業證書,完成入學程序。

當然,隨著科技的發達,也有學生寫出具備交叉查榜的網頁,這對考生而言可算是一大福音了。
畢竟,在過去那個科技相對不發達的年代,考生要做交叉查榜,可是得在取得各校榜單之後,逐一核對才行。

此外,我一直不了解為什麼有些備取生可以取得排名順位比他前面的備取生和正取生的聯絡方式,然後跟這些人進行各種形式的"關切"? 該說是島內個人資料保護的概念廉價到沒人想去遵守,還是說這些備取生的神通廣大?!

Chain of commands

奇怪的指揮體系,一個部門的處長可以指揮另外一個部門的船?
一個船長可以聽另外一個部門的電話指示?

不過就8-20年的時間,島內的文官體系已經整個癱瘓掉了,裡面的從業人員都在想什麼?!
有這種作為的文官體系,還怕島內的文官體系不會崩解或空轉嘛?

在NUS成立公共政策還沒幾年,島內的公共行政和文官體系發生了什麼事?!

Tuesday, June 03, 2008

海外市場就業

在最近一期的IACMR Quarterly Newsletter 當中,有提到光華管理學院一個博士畢業生如何找到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at Edwardsville 助理教授的經驗 。

此人在光華的最後一年先是到Ohio State University當visting student,自光華畢業之後,又回到Ohio State University做博士後研究。然後有參加AOM 年會Placement Service,不過最後是年會後才有機會和最後錄用他的學校有面試的機會,然後才被錄取。

按照此人的經驗,用人單位從連絡面試到最後發offer leter的時間是從January 2008到February 14, 2008, 前後不到45天。這種速度相信是奉行三級三審的島內學校所不容易做到的。

雖然在非本地市場就業各有利弊,但對世界各地多數的商管學院而言,仍舊把博士畢業生能夠在非本地市場就職視為畢業生個人的人努力和機構聲譽的肯定。也因為如此,以華人地區為例,我們會看到NUS、NTU、HKUST、City U of Hong Kong等商管學院會強調其畢業生能夠在非本地市場就職的表現。

換個角度來想,在台灣地區商管學院也開始強調英文授課的此刻,本地的博士班課程是否有提供這樣的教學訓練?現有的師資又有多少人能夠勝任英文授課的工作,而那些開設英語授課課程的單位是否針對現有的師資提供英語教學的培訓? 或許也正因為這些訓練機制安排的缺乏,我們不太容易看到本地博士畢業生有直接出口到海外市場的機會吧?!


Reference

IACMR Quarterly Newsletter, Issue 2, 2008; "A Job Hunting Story from a Mem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