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原本寫在Yahoo奇摩的文章移過來 (原本發表日期:2007年5月11日;今日有修改)
如果在Google Scholar 打上 "Hsu, Paul S. C." (需含引號),你將只會發現一篇 這位作者的期刊文章。
Patterns of work goal importance: A comparison of Singapore and Taiwanese managers,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87, 4(3): 152-166.
如果在Google Scholar 打上 Seetoo, Dah-Hsian William 找不到半篇英文期刊文章 ,除了1977年 西北大學的博士論文。
如果以當前台灣學術界對於期刊發表數量的重視,這兩位的表現 可說是明顯的不稱職了。然而 有鑒於他們身為台灣早期少數赴美取得企業管理博士學位所賦予他們本身的先佔優勢, 加上其本身的努力, 也維持了他們在本地企業管理教育界的聲譽與地位。
台灣企管教育迄今 一直沒有比較長期或較具規模的本地企業案例資料庫,個別系所雖然偶有這樣的成果, 但始終沒有辦法能夠妥善的維護和運用,因此有相當一段時間 台灣本地的企管案例撰寫和教學是屬於各自為政的狀態。一直到前幾年,哈佛商學院開始積極推銷他本身的案例教學, 加上趨勢科技等基金會的支持, 還有可能是來自學界本身的"覺醒"(?; 這一覺至少睡了快三十年了?),,然後才有來自教育部,國科會等政府部門,針對以台灣本地企業為主所進行的案例開發與教育訓練活動的撥款補助。
在這沉睡的幾十年當中,這些所謂島內的企管"大師"除了本身知名度的累積和教學上的投入,還有成立了比顧問公司更像顧問公司的管科會之外,對於管理領域的學術發展的具體貢獻為何?
當然 , 我們看到這些企管領域的先驅者,的確努力地培養本地的學生, 也對台灣企業所需的人力資源供給有著重要的貢獻,但是在學術研究的領域裡, 雖然有著更多於以往的博士生,但是眾多的補充型或著是驗證型的研究以及有限的學術研究能量,一直是本地管理研究領域在發展上的主要限制,特別是在其初期的發展時期。
一 直要到幾年前,國科會等經費補助單位 開始算起文章數量和追求所謂的文章品質開始(SSCI, TSSCI), 台灣的管理學界在這幾年才開始在各類管理學術期刊上取得一定的篇幅, 當然這些文章多半也是以中青年的學者或剛入行的博士生為主, 而這些所謂的管理學界大老,在學術期刊的發表表現仍相對有限, 特別是在單一作者的發表這各部份
或許由於台灣管理學界在發展初期時於在研究工作上的消極,和近期可歸咎的政策約束,甚至是自我心態的限制?。經過這幾十年的發展下來, 除了個別學者的投入和傑出表現之外,台灣管理學界喪失了藉由中國大陸市場的操作,來取得華文管理教育市場的主導機會, 使得有關華人管理領域的研究和教學,近幾年來幾乎成為新加坡, 香港,和大陸或海外華裔學者所主導的現象。
雖然,這幾年成立的Taiwan Academy of Management也開始嘗試要扮演Academy of Management, IACMR以及Asia Academy of Management等單位,在推廣管理領域學術研究上所扮演的角色。希望這樣的努力,能夠追回台灣管理學界在全球的企業管理研究領域,乃至於華人管理領域發展中所失落的那些時光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