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14, 2007

學術思想的消費/傳遞過程

看起來好像很詭異的標題,其實談的只是稍微仔細觀察的人都能發現的一種現象。

在學術思想的領域裡,英語/歐美地區的想法總是往往會被非英語系的國家的學者/媒體,透過報刊文章,演講,翻譯書籍的出版,而被介紹到非英語系的市場。整個學術思想的"消費",推廣,傳遞或引進到不同語系市場的過程,很明顯地可以如下所示;


西方/英語學術思想 (源起)--> 非英語系的中介者(例如如出版譯作的出版社,本地學者,該思想提出者的非本國籍的博士生等等)--> 非英語系市場


很多時候,擔任這種仲介者角色的作者或學者,往往在從事非學術性質的文章撰寫或演講的時候,有意無意的地,忽略或是對這些思想和觀念源頭的完整引述。這麼一來,擔任這個仲介者的學者/作者,很容易就成為某個西方思想在非英語系市場的"代理人",一旦加上媒體的之後,很容易就會成為一般大眾眼中所謂的OO大師。

雖然,仲介者角色的存在對於學術思想的推廣有其必要性,但是膨脹到成為其所轉介的概念的代理人,往往就顯得溢美了。

當然,這種現象的誕生,一個主要的原因是群眾興趣多元化所致,畢竟,我們不可能寄望大眾都會追本朔源地找尋這些被引進的概念的真正源頭。另外一個原因,或許是因為學術界本身對於"英雄角色"或著說領導角色的期待;當然,好的領導者可以在觀念推廣扮演著很好的仲介角色,甚至能夠誘導本地學者對於這種"外來"思想的批判和反省。怕是遇到不好的帶頭人物,為了維持本身的尊貴和權威性,而讓自己成了某種西方學術思想的在當地市場的"代理人",扼殺了當地市場本地的學術發展空間。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