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翻完這本文庫本 如果光看出版日期 這本書可算是回到未來 因為書上印的出版日可是顯示著2007年1月10日
這是大前研一旗下的BBT最新推出的系列叢書之一的其中一本
這本書的主題是創新的來源
本書的作者共有兩位 竹內弘高 曾和野中郁次郎合著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 現在是一橋大學國際企業戰略研究科的科長(i.e. 系主任) 楠木建是一橋大學的博士 在一橋畢業之後一直呆在一橋大學服務
這本書取材自BBT原先播放的電視節目 全書內容共分三大部分 其中第三部份關於針對Porter賞企業得主的訪談 前兩個部分 分別談到創新和創造力 (竹內弘高) 第二個部分談的則是創新的新典範 (楠木建)
第一部份 分別提到知識基礎觀點 主要是SECI model的說明 還有創新的來源 對於熟悉此一題材的人而言 所談到的都是一些基本概念 但是對於剛想要進入創新這個領域的讀者而言 對這領域一些關鍵概念的理解 應該仍能有些啟發的作用
第二部份 其實主要就是在談企業如何透過創新來實現 "去商品化(commoditization)"的問題
技術進步和新興市場的參予 使得企業的產品越來越容易就陷入商品化(價格)競爭的困境
為了跳脫單純依靠成本/價格競爭的困境 作者先從Christensen的disruptive technologies概念來指出不同型態的創新 接著作者再歸納出四種不同的創新類型
這個部份比較特別的觀點應該是其中 作者利用積分和微分的概念來思考這類別創新和性能創新 這兩個部份 其中(產品/服務)類別創新 屬於創積分的思考 ; 性能創新的部份則屬於微分的思考
在這個部份 作者也提出了 visibility trap的概念 這樣的概念或著可以視為organizational inertia 或著是 capability rigidity 這類概念 在創新管理領域的新說辭 本質上都是在談企業因為本身因為習慣 或著視野的侷限性 所造成本身在發展和成長上的局限和僵固性
一如其他文庫本的書籍一樣 這本書深入淺出地提及了屬於創新管理領域的概念 當然也可以讓我門理解日本學界對創新管理的認識和見解 還有Porter賞獲獎企業對於當前企業競爭和創新管理上的一些看法
Reference
竹內弘高 楠木建, 2007, イノベーションを生みだす力, 東京: ゴマブックス株式會社
Friday, December 22, 2006
Wednesday, December 20, 2006
一種商業模式
談一下 大前研一經營的事業
離開 麥肯錫日本分公司之後 大前研一本身就成為一個十足的個人品牌 這幾年陸續在經營策略, 全球化, 企業改革, 生涯規劃等議題發聲 幾年前還有參選國會議員的紀錄
這幾年除了 他除了寫書比生孩子還快之外 他自己也經營了 Ohame & Associates Group 旗下的事業分別包括管理顧問和遠距教學(BBT)
其中BBT主要是透過衛星電視 網路等方式 來提供經營知識 除了提供遠距教學的MBA課程之外 其中還另外和澳洲Bond大學合作開設搭配遠距教學的MBA課程
最近BBT也開始出版一系列的文庫本- 內容主要是取材自旗下的電視節目的內容 當然這很明顯的也是屬於一種綜效的發揮 而相對於報名遠距教學的昂貴費用 購買這種文庫本的費用自然相對低廉許多
很明顯的 我們也可以把大前研一所經營的這些事業 視為其理念延伸的一種方式
實際上在整個東方社會裡面 要有像大前研一這樣有國際市場曝光性的個人並不多見
更多的是以面對區域市場為主的個人
專業分工的發展 讓人們有機會透過專業的學習 搭配本身的經歷和包裝 成為個別的商品
技術的應用更讓這些有心經營的個人能夠透過不同的媒介 來擴大本身實際或潛在的市場空間
以個人為基礎的經營方式 不論最後走向大前研一 這種集團化的公司經營 還是用獨立接案的形式一個人的專業能力和他所能帶來的經濟效益 以及社會網路/社會資本對於這些收益來源的影響 相信都會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離開 麥肯錫日本分公司之後 大前研一本身就成為一個十足的個人品牌 這幾年陸續在經營策略, 全球化, 企業改革, 生涯規劃等議題發聲 幾年前還有參選國會議員的紀錄
這幾年除了 他除了寫書比生孩子還快之外 他自己也經營了 Ohame & Associates Group 旗下的事業分別包括管理顧問和遠距教學(BBT)
其中BBT主要是透過衛星電視 網路等方式 來提供經營知識 除了提供遠距教學的MBA課程之外 其中還另外和澳洲Bond大學合作開設搭配遠距教學的MBA課程
最近BBT也開始出版一系列的文庫本- 內容主要是取材自旗下的電視節目的內容 當然這很明顯的也是屬於一種綜效的發揮 而相對於報名遠距教學的昂貴費用 購買這種文庫本的費用自然相對低廉許多
很明顯的 我們也可以把大前研一所經營的這些事業 視為其理念延伸的一種方式
實際上在整個東方社會裡面 要有像大前研一這樣有國際市場曝光性的個人並不多見
更多的是以面對區域市場為主的個人
專業分工的發展 讓人們有機會透過專業的學習 搭配本身的經歷和包裝 成為個別的商品
技術的應用更讓這些有心經營的個人能夠透過不同的媒介 來擴大本身實際或潛在的市場空間
以個人為基礎的經營方式 不論最後走向大前研一 這種集團化的公司經營 還是用獨立接案的形式一個人的專業能力和他所能帶來的經濟效益 以及社會網路/社會資本對於這些收益來源的影響 相信都會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Wednesday, December 13, 2006
也是一種反省?
在The Economist 網站中有關商業教育的部份 最近出現了一篇"MBAs for Sale"的文章
裡面主要是一個加拿大Concordia 大學的退休教授對於若干商學院所推出的"高學費 低畢業門檻"的不滿 文中所舉例的課程 都高達美金9000以上的水準, 而作者本身也對用不到兩年時間取得MBA學位的畢業生有所質疑
當然 高學費是否代表低畢業門檻的 實證分析 還有待進一步的驗證 不過 敢做這種題目的人 應該不多吧 :]
另外一方面 學習時間的長短和畢業生的表現的相關性 同樣也有很大的爭議空間
或著我們應該問 一個MBA畢業生的表現究竟要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衡量 才能進一步驗證上述的說法呢?
Reference
News from the Schools, The Economist, Dec. 8, 2006
Sunday, December 10, 2006
Third JIBS/AIB Papaer Development Workshop, June 22, 2006, Part II
剛發現 參加這個活動所寫的一點筆記 主要是主持人(Helen De Cieri)的一些綜合意見
這個workshop 主要是針對寫 journal paper的討論 在此英翻中一下 我自己筆記的內容 整理如下
1. 資料和理論論述應當吻合
2. 列出訪談的問題( 我個人覺得這應該是在必要的時候才會放吧)
3. 利用圖表做適當的說明
4. 在動筆寫文章之前 先確認好想投的期刊為何 (期刊的尋找 不外乎是從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和該期刊的 Aim and Scope 來判斷)
5. 專有名詞(變數)的定義 變數的衡量方式和敘述 都應清楚說明
6. 厘清變數間的關係
7. 在解釋文章貢獻和研究本身之所以引人興趣的時候 應該從回答WHY和WHAT的問句來設想 而不僅只是說明某項工作以前沒人做過
8. 在文獻引用上 盡可能地以期刊文章為主
9. 不要用描述研究限制的方式來做為文章的結尾
10. 將資料結合在理論之中 但是要避免只是單純(不必要)的描述
這個workshop 主要是針對寫 journal paper的討論 在此英翻中一下 我自己筆記的內容 整理如下
1. 資料和理論論述應當吻合
2. 列出訪談的問題( 我個人覺得這應該是在必要的時候才會放吧)
3. 利用圖表做適當的說明
4. 在動筆寫文章之前 先確認好想投的期刊為何 (期刊的尋找 不外乎是從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和該期刊的 Aim and Scope 來判斷)
5. 專有名詞(變數)的定義 變數的衡量方式和敘述 都應清楚說明
6. 厘清變數間的關係
7. 在解釋文章貢獻和研究本身之所以引人興趣的時候 應該從回答WHY和WHAT的問句來設想 而不僅只是說明某項工作以前沒人做過
8. 在文獻引用上 盡可能地以期刊文章為主
9. 不要用描述研究限制的方式來做為文章的結尾
10. 將資料結合在理論之中 但是要避免只是單純(不必要)的描述
Third JIBS/AIB Papaer Development Workshop, Part II
剛發現 參加這個活動所寫的一點筆記 主要是主持人(Helen De Cieri)的一些綜合意見
這個workshop 主要是針對寫 journal paper的討論 在此英翻中一下 我自己筆記的內容 整理如下
1. 資料和理論論述應當吻合
2. 列出訪談的問題( 我個人覺得這應該是在必要的時候才會放吧)
3. 利用圖表做適當的說明
4. 在動筆寫文章之前 先確認好想投的期刊為何 (期刊的尋找 不外乎是從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和該期刊的 Aim and Scope 來判斷)
5. 專有名詞(變數)的定義 變數的衡量方式和敘述 都應清楚說明
6. 厘清變數間的關係
7. 在解釋文章貢獻和研究本身之所以引人興趣的時候 應該從回答WHY和WHAT的問句來設想 而不僅只是說明某項工作以前沒人做過
8. 在文獻引用上 盡可能地以期刊文章為主
9. 不要用描述研究限制的方式來做為文章的結尾
10. 將資料結合在理論之中 但是要避免只是單純(不必要)的描述
這個workshop 主要是針對寫 journal paper的討論 在此英翻中一下 我自己筆記的內容 整理如下
1. 資料和理論論述應當吻合
2. 列出訪談的問題( 我個人覺得這應該是在必要的時候才會放吧)
3. 利用圖表做適當的說明
4. 在動筆寫文章之前 先確認好想投的期刊為何 (期刊的尋找 不外乎是從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和該期刊的 Aim and Scope 來判斷)
5. 專有名詞(變數)的定義 變數的衡量方式和敘述 都應清楚說明
6. 厘清變數間的關係
7. 在解釋文章貢獻和研究本身之所以引人興趣的時候 應該從回答WHY和WHAT的問句來設想 而不僅只是說明某項工作以前沒人做過
8. 在文獻引用上 盡可能地以期刊文章為主
9. 不要用描述研究限制的方式來做為文章的結尾
10. 將資料結合在理論之中 但是要避免只是單純(不必要)的描述
Tuesday, December 05, 2006
初心-Why do you do that ?
忘記是誰說做某些事情愈到挫折的時候 可以回頭想想 當初做這樣選擇時的念頭
此刻 讓我回想起自己在20歲左右 決定了自己在工作選擇的大方向 雖然這兩個大方向之一都還沒真正實現過 (這時候腦袋的畫面 竟然是五專第四年窩在自己的宿舍裡 自己對自己未來方向的設想)
一開始不想呆業界太久的原因 其實是很不喜歡 那種好像非要到酒店舞廳應酬喝酒才能作生意的習慣 所以沒有打算在所謂的業界呆太久 雖然最後我所從事的工作實際上喝酒的機會幾乎等於零 但是偶爾還是有些應酬活動 不過至少都不是那種舞廳酒店的場合
當然更不用說 我自己不是那種業務性格的人了
總之 當時是因為那樣的原因吧 然後在年輕的時候 看了一些所謂的企業家傳記和一些談經營管理的書籍文章 所以能夠理解好的老闆(經理人?)對企業經營的重要 但是想到自己也是懶人非創業性格 加上要成為專業經理人 實在太難 在那時候就已經把學術研究當作自己工作的選項之一了
現在回想起來 這個原始的念頭有點好笑 -希望自己以後能夠培養出有責任的經理人 這個責任不是說不能讓公司賠半毛錢(當然 不讓公司賠錢這很重要) 而是能夠對自己的專業和員工負責 而不會因為有了權力就忽視了公司和員工的權益 也就是說 他不是一個明知公司沒賺錢 還大花公關交際費的經理人 他也不應該是一個不知道人力配置有問題時 仍只因昔日情誼而因人設事的經理人 諸如此類
當然 從我開始自己探索的學術研究這個行業的過程中 (是的 幾乎都是自己摸索的 中間有實際幫助的老師輩人士 屈指可數) 也慢慢知道這個行業的非理想化或著說屬於它實際和弔詭的一面
畢竟有太多的不平衡是被預設的 有太多時候 頭銜所帶給人們的印象是嚴重外溢的 而這些都是一個剛進入市場的初學者 所不容易扭轉的 除非你一定程度的努力和加上來自圈內人適時的"保護"
走筆至此 讓我想到了 這樣的保護是不是就是所謂 師徒制所隱含的某種意涵? 只是我們沒有人能夠保證 這種師徒關係之下 為人師者和後學者究竟是否能稱職地扮演各自的角色而已
或許學術研究工作 被過去的理想性包裝的太高尚 而讓人們有意無意的忽略這畢竟也只是360行之ㄧ而已
按照 人類行為的習慣性退縮 通常愈到這種非自己所能處理的阻礙 不是選擇離開就是沉默
其實截止目前為止 我自己對於過往遭遇和挫折的反應 也還真是如此
環境和工作的不如意 一旦累積到一定的臨界點的後 按照一個知我甚明的前主管的說法 就是選擇性的躲避 或許很多人也是如此吧
當然我知道 我還是得走完這一個過程 只是想到還是得面對這種既定的不平衡 我不知道我當初從事學術工作的熱忱能夠延續多久 又或著我是不是有機會能發揮這樣的熱忱了?
Monday, December 04, 2006
You can be the examiner, too.
下列名言 任何人讀熟之後 皆能勝任論文審查委員的工作 各提問皆有附帶不負責任之評論
1. 研究的原創性還有新穎性在哪裡
咦 文章通常都會有寫 不會看嘛? 或著說 我已經證明他是新的 提問的人既提不出反證就直接這樣說 那是逼著報告的人壓著審查的人 一篇一篇對照嘛?
2. 論文談A種觀點或立場的研究 你從B的觀點或立場來提問
問題是 如果B的觀點本身就能變成一本論文的話 我這A的觀點到底是要做還是不要做呢?
3. 挑剔一下 寫作
通常這也無可厚非了 至少比直接說你寫的東西不能看好太多了
比較令人擔心的是 最好是真的有看過全文才這樣說
還是當成反射 只要是英文或非母語人士寫的東西 一律先來這句
另外一方面 就是做為讀者本身自己的程度了
結論是 如果真的做一個負責任的審查人 請不要在沒把握看完全文的情形下 就同意擔任審查
如果還是要擔任 提問的時候 務必分清楚 針對大方向的建議和針對論文本身建議的不同
我想 這樣做 這不僅是對自己負責 也是對被審查者起碼的尊重
不過 如果堅持這種立場 大概以後審查他人作品的機會 會相對地少很多了吧 :]
1. 研究的原創性還有新穎性在哪裡
咦 文章通常都會有寫 不會看嘛? 或著說 我已經證明他是新的 提問的人既提不出反證就直接這樣說 那是逼著報告的人壓著審查的人 一篇一篇對照嘛?
2. 論文談A種觀點或立場的研究 你從B的觀點或立場來提問
問題是 如果B的觀點本身就能變成一本論文的話 我這A的觀點到底是要做還是不要做呢?
3. 挑剔一下 寫作
通常這也無可厚非了 至少比直接說你寫的東西不能看好太多了
比較令人擔心的是 最好是真的有看過全文才這樣說
還是當成反射 只要是英文或非母語人士寫的東西 一律先來這句
另外一方面 就是做為讀者本身自己的程度了
結論是 如果真的做一個負責任的審查人 請不要在沒把握看完全文的情形下 就同意擔任審查
如果還是要擔任 提問的時候 務必分清楚 針對大方向的建議和針對論文本身建議的不同
我想 這樣做 這不僅是對自己負責 也是對被審查者起碼的尊重
不過 如果堅持這種立場 大概以後審查他人作品的機會 會相對地少很多了吧 :]
Friday, December 01, 2006
Subscribe to:
Posts (Atom)